苏东中学的创建和发展史略

作者:孔智璋 (苏东中学校友)

“苏东中学的创建和发展史略”一文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棉兰(Medan, Indonesia)苏东中学(Su Tung)校友,1968年苏东牧中学(Sutomo)复办首任高初中执行副校长孔智璋先生所作,发表于2009年2月25日苏东中学校庆日向世界公开发布出版的《苏东中学史迹》一书中。此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二十世纪初棉兰市的发展,当地华校状况,苏东中学的成立与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复办与扩建,苏东中学高等师范科的开办,直到1958年11月初,苏东中学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命令停办,改为苏东牧中学为止。全文记录了苏东中学将近30年的辉煌历史,以及东南亚杰出华人先辈和优秀导师的伟大功绩。现经孔智璋先生同意,特将此文献登载于此,以供苏东中学校友及全球研究华人教育历史的学者参考。

二十世纪初的棉兰

大约一百年前的棉兰(Medan)还是草昧未开的小镇,在荷兰殖民政府统治东印度群岛三百多年间,在苏岛日里地区创立了日里公司(Deli Maatschappij) 经营橡胶、棕榈及烟草的种植业。日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距离棉兰二十五公里东北岸又是天然深水港口勿老湾(Belawan),海陆交通运输方便,因此工商业发展迅速,而逐渐形成新兴城市。斯时广东省客籍张榕轩、张耀轩(又名张亚辉)昆仲先后南来定居於棉兰,凭藉经济长才,长袖善舞,不久即成功建立了仅次於爪哇糖王黄仲涵的经济王国,富可敌国。其后更获得荷治政府信赖而委任为政治客卿,官封玛腰(Mayor)。中国东南一带华人闻风陆续南来,为苏岛垦植业提供了优良勤奋的劳力,更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棉兰在荷人规划下逐步走向现代化,市容整齐清洁,商业活动集中在企沙湾大街一带,故棉兰曾有一段时期获得「苏岛的巴黎」的美誉。

二十世纪初棉兰Kesawan大街景色, Kesavan, Medan
二十世纪初棉兰Kesawan大街景色

二十世纪初棉兰华校状况

1930年棉兰人口约仅七万多人,但华人已有二万七千人,几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华人从祖籍带来各自乡里不同的习俗文化,由於当时的华人皆性保守,氏族观念根深蒂固,故不同籍贯之间长因琐事而生纠纷,荷治政府亦难以排解。华人中有识见之领导为谋求华社之合作,乃纷纷组织成立社团,於是到处可见到以职业商务性贸的同业公会、为发展文教的联合会、为联络乡亲宗族的同乡会、为服务老年的慈善基金会、为娱乐体育目的体育会或励志会等,总数不下数十个团体。荷治政府为方便统筹华人事务,乃委任华人领袖任玛腰(Mayor),还有协助玛腰的甲必丹(Kapitan)及雷珍兰(Letnan)等职。当时继张氏昆仲出任玛腰者有闽南人丘清德,和甲必丹粤人徐华彰及甲必丹闽南人黄汉忠等。

廿世纪初的棉兰及苏北(含昔日的苏东及西部的打班努里、实武牙等地)各地,华侨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各校均只办小学,由於宗派观念浓厚,办学亦以宗亲会或同乡会主导。当时棉兰市内除了张玛腰昆仲於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兴资创办最早的敦本学校,以及后来丘清德玛腰独资创办的华商学校外,其他华校大都是各宗亲会兴办的,如海陆丰人办的养中学校、闽南人办的福建学校、潮州人办的韩江学校。另外还有神州学校、明德学校、通俗学校、中华学校、华侨幼稚园等。1927年华社领袖鉴於各校分办,学制不同,经费亦难筹,为了节省财力人力,并为了统一校政、划一学制之崇高理想,乃倡议设立「华侨教育总会」,联合八间学校(含一所高小及一所幼稚园),统筹统办各校校务,1928年11月3日,「华侨教育总会」正式成立。当时各华社有识之士考虑到学生们在高小毕业后之升学问题,乃萌生创建中学的念头。

苏东中学成立

1927年七月,华社公推张步青(公善)、丘清德、温发金、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等二十二人为建校筹备委员,开始向华社商贾筹募基金,风声所及,华社莫不踊跃输捐,慨解义囊,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即筹得荷盾七万余。1929年筹委会洽购得今月路地皮约15,000平方米,於次年(1930)开始动工建校,年底竣工,校舍系一层平房,水泥砖墙,棕红色屋瓦,整体呈长方型,大礼堂正门向西,大门上方刻上浮雕约一米高的大字「苏东中学」,至今仍保留。礼堂两旁为办公室,图书室,中段房舍中间一课室辟为化学实验室,其他为课室,北面一整排亦为课室,东面房舍则为男女厕所、贮藏室及员工宿舍。建地中央为空地,铺上草皮,后来在1933年于草地中央建一亭悬挂铜钟,作为上下课报时之用,从此即形成苏东中学精神的象徵。实验室南面约7000平方米空地即辟为运动场。其后运动场周围再扩建课室,即是后来苏中附属第一小学(高小部)的课室。

苏东中学的早期校园建筑, Su Tung High School
苏东中学的早期校园建筑
苏东中学校徽
苏东中学校徽

1931年2月25日苏东中学正式开课,聘徐松石先生为首任校长。徐校长为广东人,上海沪江大学毕业,曾留学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教育硕士。当时教师阵容颇壮盛,计有教导主任:余泽鸿(福州人,山东齐鲁大学毕业)。语文教师:蔡鹤田(广东梅县人,国学家 )、钱少华(南通人,师范大学毕业)、段班(安徽人,曾任安徽省议员)、李蔼德(女,兼任女生指导)。英文教师:昝希范(上海祟明岛人,上海沪江大学毕业)、陈维经(棉兰侨生,菲律宾大学硕土)、陈维明(维经之弟,获英伦考试九号位文凭)。数学教师有:王作丹(江苏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叶鋆章(福州人,福建师范学校毕业)。美术教师有:李子瑞(棉兰侨生,英伦美术学校毕业)。荷文/印尼文教师有:李锦秀、杨香珠等。苏东中学初办时,仅办初级中学,学生有128名,编制四学级,半年学制。

苏东中学成立后,定【礼、义、廉、耻】为校训:,又采用陈维经作曲、梁披云作词的进行曲式歌曲为校歌,歌词曰:「苏岛东头,马达巍莪障碧空。黉舍广开,神州文物播休风。我们弟兄姐妹,去国万里,聚合天涯,亲情骨肉,数晨昏,共游乐,喜气融融一室中。努力及时,莫放诏华去无踪。看取他年,凌云壮志吐长虹。」曲调轻快庄严,歌词壮丽励志,真是不朽之作。

苏东中学建成并开课之后,首届董事会乃将筹建学校事刻诸碑文,以资留传后世,将大理石碑文砌於大礼堂前门右侧墙上,至今仍保存完好。碑文内容如后:

苏东中学筹建校舍碑记

惠阳姚尔融书

棉兰为苏东首府,吾侨离乡背井,远涉重阳,生息经营於斯者,垂百年历史,生聚教训,二者柶需,是以远识之士,於民国纪元前倡办学校,养正侨童,风声所至,远近景从,不数载,苏岛一方有校数十所,此吾侨肆力教育,发扬文化,可称为华侨光荣史中之一页,但所办学校均限於小学,而莘莘学子毕业以后,欲就此升学而无由。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吾侨先觉及热心侨众,抱其提高深造侨童学问之宏愿,倡议设立中学,风声所播,各界响应,由侨众大会公推丘清德、温发金、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张蓝田、丘荣庆、刘炳庚、徐贡觉、李承宗、叶燕浅、朱仓、许友志、丘炳茂、沈升辉、刘锡康、韩贡彝、张达荣、杨绍卿、王知堂、黄汉卿等筹备委员,绸缪三载,惨淡经营至民国二十年春间(1931年),本校校舍始告竣工,兹将各界捐款芳名,照章勒石,以彰盛德而励来兹。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5日。
苏东中学筹备大会谨立

苏东中学筹建校舍碑记, Su Tung
苏东中学筹建校舍碑记

校务人事更迭不断

苏东中学开课后两个月,徐松石校长即返回上海 ,由余泽鸿暂代校长。1931年8月,经徐松石推介,由上海聘得经达人为继任校长。经校长也是沪江大学毕业,身材魁梧,皮肤白哲,像欧美人。曾留学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课程。回国后任武汉文华学院校长。经徐松石介绍,乃欣然接受苏中董事会聘请,南来苏岛棉兰接长苏中。

苏东中学首届董事会成於1931年,主席为温发金,副主席丘清德,财政黄文镇,总务陈添丁,秘书梁敏孙,董事有张公善(步青)、张尚树、饶斐野、刘煜、谢联棠、张蓝田、徐贡觉、丘荣庆、许友志、叶燕浅、黄汉卿、丘炳茂、沈升辉等。

次年(1932年)改选第二届董事会,主席仍为温发金,财政黄文镇,董事成员大致上不变,有张公善、丘清德、张尚树、陈添丁、徐贡觉、饶斐野、刘煜、李祯祥、李承宗等。

1933年选出第三届董事会,主席改由谢联棠担任,财政黄文镇、董事有丘毅衡、黄展骥、翁笃新、张念遗、陈添丁、吴基振、陶雁宾等,已加入部分新成员。经达人校长於1932年底辞去而返回上海,由余泽鸿代理,1933年夏余泽鸿亦离去,由昝希范代理。其后董事会另聘罗良铸为校长,但接任不久,荷治政府不批准罗的居留,只好离去。

1934年改选第四届董事会,谢联棠任主席,温发金任副主席,锺次衡任财政,董事有丘毅衡、张念遗、吕玺料、叶贻东、黄展骥、张尚树、饶斐野、吴基振、陈添丁等。同年元月,华侨教育总会将属下八间小学及幼稚园并合於苏东中学,华侨教育总会亦宣布解散。苏东中学至时已有中学生350多名、高小生380多名、初小生及幼儿班生逾2000名,全校学生已超过2800名,已是全印尼最大规模的华校。苏东中学虽属下有八所小学,但中学校长并无权干涉各小学行政,只有董事会才有此权限。同年改聘詹汝芳为校长,詹校长到任伊始,曾大力整顿校政,并加设督学,聘留学比利时的上海人戴臣清担任之,用以督察属下各小学,但不久詹校长又离去,前后仅任校长一学期。董事会改聘一小校长庄恭继兼任中学部代理校长,中学部与各小学行政又再次分开。

1935年第五届董事会选出,正副主席不变,财政改为丘宗庭,副财政为张念遗,正稽查为游全禄,副稽查为叶贻东,董事成员大致仍保留。

1936年,聘梁披云(字龙光)为校长,教务主任郭秉廉,训育主任李兴荃,事务主任林华尘,教员有黄华冰、陈维经、杨昆山、曾衡、杨仰攀、杨芳珠、黄世坤、黄芳奎、周峥岷、鲁永贞等。时中学生有175名,各小学学生合共约1800多名。梁校长初到,亦有一番作为,除编印【苏中月刊】,也开办义务夜校,以接纳已在社会工作就业的成年人入学,用以普及中文教育及减低或消除华人之文盲率。

苏东中学自1931年创办至1936年,已走过五个艰辛的岁月,也成功培育了134名初中毕业生,其中部分出国或到中国升学,亦有部分投身教育界,分布苏岛各埠华校,而回到母校各小学任教的也有十多人。苏东中学在这五年当中,美中不足的就是人事更迭太频繁,仅校长一职即已五易其人,教职员也经常更换,信心动摇,不能安心工作,致学校体制不能平稳展开。

1936年第六届董事会阵容如下:名誉董事:丘清德、张公善。主席谢联棠,副主席丘毅衡,财政丘宗庭,副财政何宏经。稽查颜披祜,副稽查叶贻东。董事吕怡忠、张东沼、黄清淡、陈凿深、郭恒英、张尚树、张蓝田、游全禄、吴基振、伍沛濂、熊保捷、廖海楼、张克粹等共23人。

1938年初,发生了震惊棉兰华侨社会的「苏东学潮」事件,「汉务司」人员在对苏东中学的一次搜查行动中,殴打了沈保庵老师(北京大学毕业生),引发学生示威抗议,形成学潮。数名学生被捕,被罚款,苏东中学被关闭3个月。梁披云校长、陈正平教务长、沈保庵老师以及随后接任校长和教务长的张凤书老师(女,安徽大学毕业生)先后被迫或被勒令离开印尼。董事会乃聘韩映波为校长,此时苏东中学在梁校长两年的整顿下,校政已上轨道,各种教学设备也颇完善,学生人数亦增加不少,中学生将近400名,小学生也达2500名,全校学生人数约达2900名。

苏东中学1951初中毕业班
苏东中学1951初中毕业班

苏东中学首次开办高中班

韩校长在苏东中学仅一年,1938年底在董事会改选后离职,新任主席为张念遗,副主席吴基振,秘书黄在中。

董事会再聘前任经达人重回苏中长校,并开始办高中部一年级。余泽鸿先生亦由中国再次南来担任苏中教导主任,另增聘陈燕贻先生(上海沪江大学毕业)任化学教师,黄香珠女士(陈之夫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任物理教师,张家梁先生(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及冯禹庸先生(广州理学院毕业)任数学教师,卢明德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任史地教师,郑绍崖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任语文教师。

是年夏经达人校长又因「丘清德玛腰奖学金事件」与丘玛腰发生争执而被动去职,下学期遂由余泽鸿代理校务。据余泽鸿所著回忆录中所载,1939年夏学校举行毕业考,丘玛腰捐出200荷盾作为奖学金,以奖励考第一的学生,因当时记分制采用西式等级制,即以A、B、C、D、E评分,不用百分制。毕业考试完毕,有两名学生积分等级相同,於是产生奖学金谁属之问题。丘玛腰提议重考以定优胜谁属,但经校长反对重考,且自愿掏腰包拿出200荷盾俾使两名学生都得到奖学金。丘玛腰怒不可遏,认为一个穷教员竟敢和他比,最后还是丘玛腰多出200盾了结此争执,但经校长亦为此被动求去。

1940年春董事会另聘国文教师郑绍崖为校长,不到两个月,未悉是否和董事会或秘书黄在中不合,竟离职他去。董事会要求卢明德继任校长,卢不肯接受,故又由余泽鸿代理校务。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苏东中学停课

1939年9问纳粹德国进侵波兰而揭开二次世界大战序幕,不久德军席卷全欧洲,势如破竹。旋与日、意两个法西斯国家缔结「轴心国」同盟,企图瓜分全球。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军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海军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大举攻陷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新加坡,英军溃败投降,星、马落入日军掌握。1942年4月,日军在勿老湾登陆,先遣部队竟然只是十多名骑脚踏车的日军,后来大队日军才源源而来。荷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投降,棉兰市区治安还算良好,不受破坏,事前疏散到外埠的华人也逐渐返回市区。

日治时期,全印尼华校停办,校舍被日军接管供作营地或其他用途。苏东中学及各附小也难逃此厄运而停顿,师生各奔东西而去。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及长崎分别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军於8月8日乘机开入中国东三省并立即和日本宣战,8月1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军在美国米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定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苏东中学复办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苏中董事会在张念遗主席及黄在中秘书号召下联同旧任董事开会议决先复办二小(华商学校)、四小(神州学校)及七小(正式幼稚园),因为此三所校舍在战时没受到损坏。当时即委任李子瑞、姚定宇、何尔玉、张俊英、郭钟斯、古泰萍、陈二友等七人为校务委员,负责筹备中学部复学。由於联军仍驻扎在月路的校舍内,故暂时以文化街尾(旧名辖典目街)的荷兰戏院为临时课室。1946年初,苏东中学正式复课,初中一年至三年级共七班,学生333名,又三所小学学生共约3000多名。年中,校务委员古泰萍离职,董事会另聘亚沙汉培善学校校长江陈诗补缺。高小部则未复办。二小校长为陈秉宏、姚定志,四小校长为邱觐光、张洞波,七小校长为刘纯初、刘乐民。

1947年春张其南当选董事会主席,同年秋,苏东中学迁回月路原校址上课,高小部亦复办上课,称为一小,中学部学生增至五百多人,校务仍由校务委员会主理。

1948年张宣(火旁)任一小校长,并建立童子军团。校务委员会鉴於久无校长,乃建议董事会由中国另聘请校长,董事会遂於1949年春由中国聘得甄成德南来长校,惜甄校长领导无方,引起学潮不断,年底离去。1950年初由毕道礼代理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原苏中教员朱志辉、史泽之、刘筱梅、昝希范、张家梁、傅石生、余泽鸿等人在刘筱梅的吧城公司聚会,商讨「不要董事会,自办中学」的事宜,结果一致同意创办「棉兰华侨中学」,简称「棉华中学」,暂以糖米公会为校舍。由於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乃迁至汕头街原敦本学校校舍上课。其后因学生又大增,乃在不地沙觅得新地皮建筑新校舍,此是后话。

苏东中学1952年扩建新校舍

1951年春,苏中董事会聘请林天祥为校长,林校长深具领导才能和魄力,接任后大力整顿校政,调整教师待遇,充实教材,并由中国或香港加聘资深教员,当时教师阵容之壮盛,一时无两,计有文史地教师江陈诗、朱健军、罗善保、张社锐、邬松风、黄剑峰、何尔玉、王基钦、杨谦茂、陈百里、林野、林紫琦、陈熙、朱娱、许天露、梁达人等,数理化教师有冯禹庸、邓发聪、谢章仁、林水莲、黄香珠、通口修、黄恬静、殷德义、林双吉等,生物教师有陈瑞仙、黄槐清,英文教师刘毓瑜、陈江波、李明顺、李明利、林秀英、林英姿、 曾忠义等,印尼文教师Ibu Zahara,Ibu Inajat,李茀荪、林桂兰等,美术教师李子瑞、张白鸥等,体育教师有陈在颐、陈威虎、邓吉宁等。时董事会正副主席为陈觉今及黄茂团,鉴於学生人数大增,中学部即有学生1400多名,又一小 (上午班) 及三小 (下午班) 都在月路南端校舍上课,故校舍已不够容纳中小学达3000名的学生上课。同年在校董、教师、学生及热心社会贤达通力合作向华社劝募奔走下,终於在1952年春在占碑路新建一幢两层堂皇校舍,共有24间教室、4间办公室、一间大礼堂、一间特大型教室。中学部遂於同年中第二学期迁入新校上课。

苏东中学1952年建立新校舍, Su Tung High School
苏东中学1952年建立新校舍

1952年三月董事会再改选,由史联对及黄茂团任正副主席,王振墙、关祖养任正副财政,陈克瑞、叶贻昌任正副稽查,董事有萧兆魁、黄种厚、张尚树、张尚买、陈淑海、陈觉今、辜芝德、叶占春、陈恢宏、吴基振、伍启胜、周百梨、倪锦波、王声澍等。

当年苏中学生学业程度之优,在东南亚各地,均享有盛名。苏东中学毕业出来的学子,前往国外留学,均很轻易考上好的大学。这一时期,可说是苏东中学最鼎盛的黄金时期,苏东中学培育出来的才俊,对整个苏北省以至整个印尼的工商界,都有深远的影向。苏岛最高学府之美誉,实在当之无愧。

筹建教师之家

1954年在训育主任高振承倡导下,在初中及高中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出16人组织献建「教师之家」筹备会,向华社募取基金筹建「教师之家」,供外地来苏中任教之教员居住。委员中有杨汝明、白清叶、孔智章、伍景棠、陈世荣、祝佩文、张吉彩、梁炳文等。经过将近两年努力,筹得当年印尼币约二十多万盾,欲建大型住所势所不能,乃将该款以学校董事会名义购得不拉八街49号新建平房作为先期「教师之家」,该屋有三间卧室,两间起居室,一天井、一厕浴及一厨房。

1956年5月举行启用仪式,命名为「苏东中小学教师之家」,并直接移交给苏中董事会使用。在其后的约17年,直到苏东中学改制为印尼民族学校「苏东牧中学」,该屋仍旧供外地教员居住。1972年苏东牧董事会终於将「教师之家」卖掉,「苏东中小学教师之家」最终也走入历史。

林天祥校长离去

1955年底,林天祥校长与董事会因对教学理念有所差异,未能取得共识,终於离校他去,大半师生均深觉惋惜,然终无法挽回。1956年初,董事会聘教务主任容权焕、训育主任李子瑞、事务主任李桓能、商科主任黄剑峰及前兰都中华学校校长罗善保共组校务委员会,容权焕为主任委员。虽有部分教职员离去,但仍有大部分留任,校政仍顺利推行,唯物理教员缺人,初聘得一年轻梁姓教员担任高三物理课,但因不学无术,在课堂上不谈正课,只会胡扯一些在美国的经历,浪费了一整个月宝贵上课时间。在学生们强烈抗议下,校方只好另聘一位仍在苏北大学就读的韩姓医科大学生担任物理课。此君在物理学方面仅熟谙力学,其他如物性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均不甚了了,且完全不谙中文,只能用印尼文讲课。在华校用印尼文授物理课,韩君当是第一人也。学生们对此君也只好接受之,勉强也将高三物理课混过去了。

苏东中学开办高等师范科

1957年苏中董事会鉴於南洋各地对移民入境之限制一年比一年严格,欲由国外增聘师资已日益艰难,而华校学生年年增加,原有师资已难於分配,势非就地培育新师资不可。1957年春,由季惕凡(卸任领事)、江陈诗主持,何尔玉、赵尔谦、陈瑞仙等副之,开始筹办「苏东高等师范专修科」,讲师即由高中部遴选资历深和经验丰富教师兼任之,计有罗善保、何尔玉、江陈诗、黄剑峰、杨谦茂、张社锐及李茀荪任高师班讲师,而施礼雅、梁达人、陈瑞仙、朱娱等则任简师班讲师。

苏东中学最后一届董事会

1958年苏东中学董事会改选,名誉董事有:丘清德、张公善、谢联棠、张尚树、张念遗、张其南。主席:史联对,副主席:黄茂团,董事:陈金华、陈维明、郭桂逢、陈丰盛、陈克瑞、萧修顺、陈恢宏、王金洲、丘秉发、黄永裕、伍启胜、庄维城、吴基振、杨式魁、陈耀昆、黄良荣、许丙丁、黄和传、萧兆魁、叶占春、何天池、符致、郭鼎光。此为第二十三届董事会,亦为最后一任董事,因是年冬苏东中学即被封闭停办。

战后印尼华校概况

二战期间印尼民族主义者开始抗拒荷兰殖民统治,二战结束不久,抗荷斗士苏加诺和哈达在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发布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但荷兰殖民政权仍未肯将政权交出,共和国军队经常与荷兰殖民军冲突,华人因治安问题多集中於市镇,由於华人传统重视子女教育,故除了旧有华校纷纷复课,更增办了许多新的华文中、小学。在雅加达有吧城中学、中华中学、新华中小学。棉兰有华侨中学、及后来的南安中小学。万隆有华侨中学、清华中小学、南化中小学、广华中小学、培华小学、新隆华小学等。其他印尼各大城市如泗水、巨港、三宝珑、望加锡(锡江)也都有新设华校。据1949年印尼「外侨学校督察局」统计,全印尼有华校共621所,学生人数亦达141600多名。

1949年中国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播迁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双方为争取海外华侨/华人支持,乃积极在华校及华人社团争夺领导权,结果造成华社分裂。拥护国府的称为所谓「右派」,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者被称为所谓「左派」,华人社团和学校也有左右派之分了。1957年印尼文教部外侨学校督察局统计,全印尼「左派华校」约有900多所,「右派学校」共有700多所,合共有1600多所,学生总数亦超过45万人。

印尼政府在1957年开始推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同化政策,以期达到完全同化华人的目的,於是对全印尼华校实施诸多限制。当局在1952、1955及1957年先后颁布了《外侨学校监督条例》、《外侨私立学校监督条例》及《监督外侨教育条例》等,并在教育局内设立「外侨教育督察司」,禁止华校参与政治性活动,并重新登记学校许可证和教员许可证。华校使用课本必须经过文教部批淮盖章方可使用。1958年又规定全印尼只限158处地方可开设华校,此举使将近800所华校被迫停办。同年又取消未与印尼建交或未获承认的外侨学校办学准字,结果全印尼有200多所「右派学校」被政府接管,改制为民族学校,造成约16万华裔子弟失学。

苏东中学的最后一课

1958年11月5日是所有热爱苏东中学的老师和校友难以忘记的一天,当天上午全校学生像平日一样到校上课,但大家面容严肃,没有言笑,因为几天前已获知学校将被接管停办。课堂上,所有班级老师都用沉重的语调授课,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於下课钟声响起,可是一直响个不停。老师眼眶泛红向所有学生宣布今天这一堂课是苏中的最后一课,要学生们秩序井然到运动场集合。这时一部分女生已失声痛哭,老师也忍不住下泪。

广场上,千多名学生肃立,鸦雀无声,容权焕校长用庄严语气向学生宣布学校奉令停办,并被接管,今天是最后一课,希望大家珍惜勿忘。苏东中学虽被关闭,但苏东中学的精神长在,也永远活在大家心中。并勉励学生继续求学充实自已,为各自前途奋斗………。

最后,苏中歌咏队队员登上讲台,司徒荣富同学担任指挥,领导全体师生唱最后一次的校歌:「苏岛东头,马达巍莪障碧空。黉舍广开,神州文物播休风。我们弟兄,去国万里,聚合天涯,亲情骨肉,数晨昏,共游乐,喜气融融一室中………………。」悲壮的歌声响彻云霄。歌毕,容校长要求大家顾全大局,必须立即离开学校,学生们心中虽然充满悲愤和不舍,却也依言互道珍重,和老师道别后默默离去…………。

苏东中学自1931年春创立,至1958年冬被封闭,前后共历28年,这享誉全东南亚的最大华校,自此正式走入历史。

有关印度尼西亚政府接管后苏东牧中学(Sutomo)的发展状况,可参见孔智璋先生所作的另一篇文章:母校–苏东中学简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