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北京华侨人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1957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1957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1957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理工班, 1957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理工班同学, 1957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理工班同学,1957

Beijing Oversea-chinese School 1957-58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参加义务劳动
中国大陆第一站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1957年3月底,苏门答腊岛华人学生组成的回国升学团到达北京,并立即由中国侨务人员安排住进位於阜城门外甘家口的北京华侨补习学校。从此,我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旅程。

从东南亚热带来到中国北方,同学们立即感觉到气候的差异。第二天清晨,大家在领队的建议和带动下,穿着北方的运动衣,环绕校园跑步,呼吸北京早春的空气。早餐之后,许多来自苏门答腊岛,已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以及其他大学或中学就读的同学,来探望和关照新来的老朋友,并带我们走进北京,熟悉环境,购买北方必备的护肤霜,绒衣绒裤等日用品。我们这些热带的孩子,也迫不及待地沿路品尝各种北京的小吃和水果。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千言万语,说不完有关远方故乡和来到中国后的故事。

由此,离乡背井,回国升学的序幕展开了。

华侨人

1957年的北京,非常吸引我们这些热带的归侨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古迹是我们学习了解中国的知识源泉。生活起居安顿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故宫,北海,景山公园,颐和园等等北京著名景点。

有一天,在阜城门外,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指着我们一群侨生问她的妈妈:“他们是什么人?”。她的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华侨人”。我们互相看看我们的打扮,偷偷地笑,原来我们在东南亚长大的侨生,和中国北方人的确在相貌,打扮,服装,参杂英语或印尼语的口音和口语,甚至於体态动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就这样,“华侨国” 的“华侨人”经常在北京街头出现了。

但是大部分北京人称呼我们“华侨同学”,几乎没有人称呼我们“同志”。

北大,清华要求“好”的“政治条件”

1957年第一次高考失败

当时,北京华侨补习学校设有理工,医疗,文史科等班级来安排归侨学生,提供复习有关课程的设施和辅导教师,以迎接1957年高等院校的入学考试。准备报考理科和工科的同学最多,其次是医疗科系。我参加了理工班,期望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

经过三个多月,在努力克服气候和环境不适应的情况下,我不分昼夜地认真复习与准备。在1957年高考中,我以印度尼西亚棉兰苏东中学高等学府的超高水准,面对中国大陆各科考题,轻而易举地作答,必然是旗开得胜。但是,事与愿违,不久高考结果公布,我们归侨学生大部分莫名其妙地落选。与其相反,同时离开印度尼西亚前往欧洲或台湾升学的同学,个个考进他们理想的大学。在北京的我们,心中无比难过,宛如沉入茫茫大海。

当时,负责理工班级的中共党员王老师,指责我们报考志愿太高,政治条件不够。更使我们归侨学生深感不解。如果回国升学要达到中国大陆的所谓“政治条件”,为何不在海外由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声明清楚,宣布于世。欧洲美洲拥有数以千计的世界超级大学不附任何“政治条件”在等待着我们-东南亚优秀学子,而自己祖辈的中国却把我们爱国华人对待为具有“反动海外关系”,“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族群。

茫茫大海, 山穷水尽

不知那有白桦树下友谊村

当时,我们不仅面对的是茫茫大海,而且是山穷水尽一无处,不知那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许多同学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还不如走古丽雅的道路,前往苏联留学!除了古丽雅,还有千千万万娜塔莎,保尔一定会欢迎我们热情豪放的优秀青年。在那里,也许不会是山穷水尽一无处,而是处处见到白桦树下友谊村!

Share